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丝路中文课程受青睐 民俗融合活动促文化认同
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的民俗教室中,学员们正用中文和哈萨克语演唱《茉莉花》与《我的哈萨克》串烧,教师刘敏结合冬不拉讲解 “音乐”“节奏”
等词汇;互动课堂上,学员卓娅用中文介绍 “纳吾鲁孜节”,中方教师则演示春节贴春联,教室四处挂满丝路元素装饰。该校孔院以丝路文化为纽带,打造 “民俗融合型”
中文教育模式。
“哈萨克斯坦是丝路核心国,中哈人文交流频繁,但双语文化人才缺口达 5000 人。” 孔院哈方院长努尔介绍,联合陕西师范大学开发 “丝路中文课程”,涵盖历史、民俗、商贸等模块,教材收录 “丝绸之路”“冬不拉”“手抓饭” 等特色词汇,采用 “文化对比 + 民俗体验” 模式。2024 年学员达 900 人,较上年增长 30%,其中 450 人通过 HSK3 级,不少人入职文旅、外交行业。
HSK 考试融入丝路特色。针对学员设计 “丝路主题 HSK 题库”,将丝路故事纳入阅读材料,2024 年组织考试 5 场,考生中丝路文化研究者占比 25%,通过率 91%。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馆员阿依古丽通过 HSK5 级后,负责丝路文物中文讲解:“能用中文讲透丝路文物背后的故事,感觉中哈历史距离更近了。”
教师团队打造跨文化特色。15 名教师均掌握双语,中方教师王强擅长将汉唐文化与哈萨克文化对比,开发的 “丝路历史课” 成为精品;本土教师萨拉擅长用哈萨克语解释中文诗词,帮助学员理解 “乡愁”“友谊” 等意境。建立 “中哈教师民俗教研会”,已开发融合教学案例 40 个。
特色活动彰显丝路魅力。每年举办 “丝路文化嘉年华”,2024 年新增 “中哈民俗服饰秀”,学员穿着汉服与哈萨克传统服饰走秀;联合哈萨克斯坦丝路博物馆开展 “研学之旅”,组织学员探访古代驿站遗址,全年活动服务受众超 1.5 万人次。加入 “中亚孔院丝路联盟”,与乌兹别克斯坦、吉尔吉斯斯坦孔院共建文化资源库。努尔透露,2025 年将启动 “丝路青年中文论坛”,促进青年文化交流。
本文 孔子学院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www.kongzi.edu.pl/post/3106.html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