波兰格但斯克大学孔院办 “中文 + 琥珀非遗” 嘉年华 雕刻与剪纸共筑文化盛宴
波兰格但斯克大学的中心广场上,孔子学院学生身着传统服饰,用中文演唱改编版《茉莉花》,伴奏的是波兰琥珀手作工坊的打磨声;一旁的技艺展区里,中波工匠共同制作
“琥珀镶嵌中国结”—— 将波罗的海琥珀打磨成 “福” 字造型,与红色丝线编织融合。孔院举办的 “中波琥珀文化 + 中文” 嘉年华,吸引了 3
万名师生及市民参与,成为东欧跨文化交流的新亮点。
“格但斯克是‘世界琥珀之都’,80% 的当地手艺人想通过琥珀接触中国文化,中文是连接两国非遗的桥梁。” 孔院中方院长李伟介绍,嘉年华设置 “琥珀术语教学”“技艺展演”“文创工坊”“文化论坛” 四大板块,邀请 10 名中国非遗传承人(剪纸、玉雕、结艺)与 15 名波兰琥珀工匠共同授课。其中 “琥珀技艺中文课” 成为核心亮点:工匠用中文讲解 “切割”“抛光”“镶嵌” 等步骤,参与者在实操中跟读,如 “左手扶琥珀,右手握刻刀”“这个花纹要对称”。
跨文化互动充满巧思。在 “术语闯关” 环节,民众需用中文说出 “琥珀”“雕刻”“抛光” 等词汇,并用中文描述作品创意;“非遗故事分享会” 上,中国传承人讲述 “玉雕龙” 的寓意,波兰工匠介绍 “琥珀太阳图腾” 的传说,用故事串联 “吉祥”“永恒” 等词汇。“在打磨琥珀时学的中文特别好记,现在能跟中国采购商用中文介绍‘这是 2000 万年的琥珀’。” 波兰工匠亚当说,他的琥珀镶嵌中国结作品在嘉年华上被中国游客以 2000 欧元收购。
成果转化让影响持续。嘉年华评选出 20 件优秀文创作品,孔院联合波兰琥珀协会开发成系列产品,在格但斯克机场开设 “中文 + 琥珀” 主题专柜;发起 “校园琥珀中文课” 项目,将技艺术语教学融入波兰中小学中文课程,已编写《波 - 汉双语琥珀术语手册》。活动期间举办 HSK 专场考试,180 名参与者因兴趣报名孔院长期课程。波兰文化部官员表示,这种 “非遗 + 语言” 模式将在全国推广。李伟透露,2025 年将举办 “中东欧琥珀文化节”,联合 5 国孔院打造区域文化品牌。
本文 孔子学院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www.kongzi.edu.pl/post/3072.html